你的位置:联华证券_配资股票门户_线上配资股票开户 > 线上配资股票开户 > 期货配资公司哪家好 刘加军:一个血液病专家的星空与田野
期货配资公司哪家好 刘加军:一个血液病专家的星空与田野
发布日期:2024-10-04 14:41    点击次数:70

期货配资公司哪家好 刘加军:一个血液病专家的星空与田野

年近花甲,刘加军人生的发条依然紧绷而匆忙。

作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液内科主任,他一直维持着“一周三城四区”的工作节奏——广州天河区院本部的门诊和特诊、萝岗区岭南医院的大查房,梅州粤东医院和肇庆医院的专家门诊,每周往返一千多公里,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他却乐此不疲。

“作为一名医生,能够治病救人,看到一条条生命告别病痛恢复鲜活,看着一个个家庭又有了欢声笑语,这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就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采访的这天中午,刘加军喝着一大杯浓浓的绿茶,从记忆长河里打捞起一座座岛屿。

茶叶躺满大半个杯身,没有沉沉浮浮,就如同他36年的从医生涯,充实而忙碌,救了许多患者、做了许多科研、带教了许多医生又培育了许多学生,然而似乎并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故事,没有什么荡气回肠的高光时刻。

他形容自己“不是网红,没有爆款,只是一个平凡的医生”。但是,他多年前成功申报的“国自然”项目,为靶向治疗白血病指出可靠的信号通路,为采用冬凌草提取物治疗提供新思路;他能当场拨通10多年前接诊的患者电话,对方爽朗而笑,很自然地聊起生活琐事,分享几名病友都还健康生存的喜悦。

这是一个血液病专家的星空与田野,安放着他的志之所向、心之所系。

一个文艺青年的从医之路

少年时,刘加军爱幻想、爱文学,还做过一个执笔写春秋的梦,曾在课堂上抱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茶花女》等名著看得如痴如醉,甚至大学时还报读鸭绿江文学的函授班。

不过,家里人都希望他学医:“靠本事吃饭,受人尊重,就算不挣钱,自家人有个头疼脑热看病也方便。”轮番劝说下,他妥协了,高考后填报了临床医学专业。

和血液内科结缘,则有一段伤怀往事。

学生时代的刘加军很喜欢打篮球,有着接球时砸碎了眼镜在眼睑留下疤痕仍阻挡不了的狂热,彼时,隔壁宿舍就住着经常一起在球场驰骋的好友,恰同学少年,深厚情谊可想而知。刘加军还记得,有事要招呼,他就敲敲墙,对面有回应后,再扯着嗓子喊话。

但是在大二的那个夏天,故事戛然而止——课堂上,挚友突然鼻腔流血不止,被老师紧急送到医院,结果确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在当时基本宣告了死刑。

“我还记得,他离开的时候,正是发病后的七七四十九天。最后一次探望,他喊住了我,但是又说没事,抬抬手让我走。”刘加军回忆。好友的离去留给他永久的创痛,也激发了少年学医的动力,萌发了和血液疾病战斗到底的念头。那年期末考,他拿了一等奖学金,和另几名球友一起把奖学金捐赠给了逝者家长。

1988年,大学毕业,刘加军在工作中感受到专业能力和临床所需的差距,又去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十年里,他始终铆足了一股劲,对汲取知识保持着如饥似渴的狂热。

“当年真有股死缠烂打的劲头。科研上许多东西不懂,课堂上时间不够,我就写信问老师;还会请师兄师姐吃饭、看电影,只为拜托他们到实验室看一看,帮我分析问题。”回忆往昔,他仍有些唏嘘。

做实验最基本的细胞培养就让他熬掉了不少头发——细胞总是很娇贵,营养不足、过度增殖、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培养失败,尤其是细胞生长的对数期,只能半夜蹲守实验室仔细伺候。“后来养孩子都没有那么细致耐心。”刘加军形容。

在实验室度过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各种实验记录写满了一叠又一叠白纸,偶尔有窥得门径的喜悦,更多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曲折与挫败。情绪陷入低谷的时候,他会想起抱憾早逝的挚友,然后就重新生出力量来。

后来,在广州某研究院所做博士后的同学力邀南下,刘加军告别家乡到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做了博士后,其间又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进修学习,进一步积淀下扎实的基础实验功底,也明确了面向血液病前沿的研究方向。

与白血病细胞的深度较量

2004年,打磨了几把利器的刘加军来到中山三院,开启了和白血病的深度较量。新硎初试,便展露出惹眼的锋芒。

彼时,该院血液科还没有独立成科,和肾内科、风湿科共用一个病区。“很多领域尚待垦荒,但是院领导很重视,科主任也愿意放手,给了我们充足的发挥空间。”刘加军回忆,入职当年自己便被评为优秀中青年医师,入选中山大学“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006年又进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名单。

临床的炮火在耳边发出呼唤,他抓住那些灵光乍现,瞄准白血病的靶向治疗,入职三年就拿下了两个“国自然”项目。

刘加军在学术会议上作总结发言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带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增殖累积,影响“造血工厂”生长正常血细胞,从而抑制人体正常造血功能。

“你可以想象成稻田里长满稗子,禾苗的生存空间就受挤压,导致稻谷减产。”刘加军打比方。因此,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相关细胞系凋亡,成为白血病治疗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既往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是调节能量代谢、炎症反应、细胞发育和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重要核受体,相关成果已被应用于Ⅱ型糖尿病治疗,在白血病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备受医学界关注。

结合临床诊疗经验,刘加军在经过大量实验分析后,认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也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效果,并申报了“国自然”项目。“有些意外,一次就中标了,这也是科室拿到的第一个‘国自然’,当时经费不多,25万元,但对于青年学者无疑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他回忆。

2007年,刘加军申报的丹参酮衍生物对抗白血病相关研究又一次入选“国自然”项目。因为白血病领域的科研表现突出,他还受邀担任医学肿瘤领域SCI杂志Anti-Cancer Drugs的常务编委。

“和Anti-Cancer Drugs的缘分有些有趣。”刘加军讲述起这段经历:投稿没多久,某天夜里11点多,他打开邮箱,发现编辑回复请他完善一些数据表述,他通宵改稿,次日又按要求统一标点符号、参考文献格式等,第三天夜里就收到了采用通知。“那时候年轻,没怎么发过SCI,我兴奋得在房间举着哑铃手舞足蹈,被妻子发现了,不好意思说原由,还骗她说是失眠没事干。”

他感慨,科研是枯燥的,但是当你深入其中,又会发现细胞的世界如此奇妙精彩。那几年,他几乎吃饭都在琢磨实验,发表了一系列SCI论文,2012年还获评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而在与白血病细胞旷日持久的较量中,最初因为挚友病逝点燃的医学热情也在不知不觉中上升为职业理想,驱动着他前行不辍。

而今,刘加军在主攻的白血病细胞凋亡信号转导机制、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基因治疗及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机制研究等领域均有不菲的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6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8项,是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特邀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等,持续为攻克白血病难题贡献着智慧力量。

当好“生命之河”的守护者

刘加军重视科研,但有3年时间,他主动按下了暂停键。

那是2010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帮扶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号召,他主动报名前往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彼时该院血液内科仅有1名医生、5张病床,远不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刘加军将全副精力放在临床上,在两届援疆期间手把手带教,还主持编著了维汉双语的《简明血液病学》教材。三年后离开时,科室已经有12名医生、60多张床位,获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专科,还邀请刘加军担任客座教授。

“人生会面临许多取舍。对当时的我而言,临床的呼声无疑更加急切。”刘加军感慨,“任何能够挽救患者生命的事情,都要义无反顾地去做。”

采访现场,在被问及患者故事时,刘加军拨通了阿玫的电话。2014年10月,阿玫被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危型。新婚3年,稚子尚幼,一家人陷入艰难的抉择。

“我们都知道生命至上,但是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常常不得不算一笔经济账,就怕人财两空,活着的人负债累累,日子过得太艰难。”出生农村家庭,刘加军对底层的无奈深有感触,许多时候,医疗之外的问题更加棘手和复杂。

中危型急性髓系白血病一般需要骨髓移植,但这个家庭无力负担费用,不过阿玫的情况还不算很糟,尚有机会通过价格相对较低的化疗挽救生命。刘加军带领团队反复推敲,为阿玫量身订制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又和她丈夫多番沟通病情,列举成功病例给予其信心。最终,夫妻俩决定借钱接受化疗。

幸运的是,他们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而今,10年过去,阿玫的疾病没有再复发,夫妻俩还开了个海鲜餐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丽丽、阿华、乐乐也都好着呢,等您有空了,咱店里聚聚。”阿玫在电话里热络招呼。“等过一阵闲点了就去。”这次,刘加军应承了。挂断电话,他笑着对记者解释:“当然不是为了吃饭,主要是听到他们几个同一批接受治疗的病友都还活蹦乱跳的,心里高兴。对医生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动听的消息了。”

患者康复出院后,给血液内科团队送来锦旗

好消息还在不断到来,不只是在院本部,他每周下沉的院区也是如此。

粤东医院,一名中年男子推着父亲走进刘加军的诊室。轮椅上的老人罹患的是严重淋巴瘤,在肿瘤细胞的攻击下,一侧脸部和脖子如充气般肿胀,家人带着他去过多家三甲医院放化疗,但肿瘤仍不断增大,最后压迫气管和食道,不得不做了气管切开手术,进食也只能打营养针。“医生你帮帮我们,老爸说活着受罪,不治了,但是我们为人子女怎么忍心。”男子不断恳求。

刘加军为老人进行全面检查,又详细询问了以前的诊疗经历,最后决定让他试试一款新的靶向药,几个疗程后,肿瘤渐渐缩小,老人又可以正常进食了。

阿莹出生之日起就经常牙龈出血,进入青春期后月经量也偏多,其母亲和孩子也是如此。她辗转多家医院都没有找到病因,每次都是住院观察,输血浆纠正贫血。刘加军在肇庆医院接诊后,经过反复推演,最终锁定了血管性血友病。“这次找到罪魁祸首主要得益于考虑周全,她的症状不典型,以前看诊的医生可能是因为出血量不多,没有朝这个方向想。”他解释。

“刘主任和患者沟通病情说得很细,常常能发现一些别人没有注意的蛛丝马迹。”同事一语道破玄机,又笑着补充:“我们私下开玩笑说他是一个有些磨磨唧唧的好人,什么都想说清楚、问明白,有时候旁边的人都听得着急,觉得他啰嗦,但有这样的医生是患者的福气。”

藏在“磨磨唧唧”里的人文关怀

虽然在“吐槽”,但他们承认刘加军的语言似乎有种不走寻常路的魅力。

过往文艺青年的底子在身上尚有印记,他喜欢打比方,喜欢类比联想,宽慰因晴天霹雳而沮丧的患者会说“就像天突然要下雨一样,生病也很正常,人吃五谷杂粮哪里有不生病的”,鼓励丧失求生欲的重病患时会说“与其被恐病吓死,还不如你把病吓跑,原先有个70多岁的骨髓瘤老太太,出院还能给我们跳舞呢”……好似是随意开了几句玩笑,却往往能让病房里的低气压缓和不少。

“医生,我到底还能不能活?”躺在病床上,16岁的小荷问刘加军。她曾是福利院的一名孤儿,被领养后也一直无法摆脱深重的不安全感,知道同病区有几名病友因药石罔效而离开,敏感的她情绪十分低落。“你看,他们都治不了,我是不是也快要死了?”

刘加军故作惊讶地回答她:“谁说的?他们年纪大了,身体本来就不好,你年轻,身体底子好着呢!”尔后,在小荷为要剃光头而发愁时,又安慰她:“以后出汗头皮也不痒,重新长出来的头发还能又黑又亮,白头发都没了。”

小荷被逗笑了。后来,她成功配型,完成了骨髓移植,后续恢复良好。

有时候,刘加军也会撒一些善意的谎。在前文提到的那通电话里,阿玫才知道自己曾经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与白血病斗争的那两年里,刘加军和丈夫“串供”,只告诉她积极配合治疗,有很大概率能治好。

“主要还是看患者的情绪状态。有时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我查房也会特意分享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给他们听。”刘加军解释,“拥有和疾病作斗争的信念很重要,畏惧心理会给后续治疗带来负面影响。”

他也特别提醒科室医护人员留意,发现患者情绪状态异常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请患者做心理评分量表,乃至邀请精神心理科医生干预。在他看来,血液疾病有太多复杂与未知,患者有恐慌、不理解、抱怨等都是正常情绪,此时更需要医护人员换位思考,和患者保持共情,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医患良好配合才能打好治疗这场硬仗。

刘加军(左二)带年轻医生查房

步履不停,刘加军带着许许多多患者穿过黑暗看见曙光,也收获了一路繁花——中山三院血液内科对当年夺走挚友生命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疗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临床和科研领域还在不断斩获各种新突破。

不过,刘加军仍坚持称自己为一个平凡而值得的血液科医生,医学之路没有止境,种子前人已经播下,他默默耕作于田野,灵思到来时仰望星空,而秋天里的收获,有他的一份力量。

(本文患者皆为化名)

【记者】岳超群

【通讯员】周晋安

【频道编辑】周丽娜 莫群

【文字校对】杨明珠

【值班主编】刘树强 刘龙飞

【文章来源】广东卫生在线

期货配资公司哪家好



相关资讯